实际上,早在1913年袁世凯野心初显之时,国内便爆发了反对他的强烈浪潮。按照当时的临时约法,中华民国于1913年2月举行国会选举,原本被视为内阁总理人选的宋教仁,却在一个月后遭遇离奇暗杀。按照“凶手必是最大获益者”的推理,袁世凯迅速成为众矢之的。面对种种指责,他并未解释多少,依旧我行我素,由此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矛盾日益尖锐。到当年7月,孙中山、黄兴等发动了反袁的“二次革命”,虽然在全国多地得到响应,最终仍以失败告终。孙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,国民党遭到北洋军的严厉打击,袁世凯的政治局势反而趋于巩固,他趁机加快了集权步伐。
次年1月,袁世凯解散了国会,4个月后,颁布《中华民国约法》,废除了制约总统权力的责任内阁制。同年年底,他又推动通过了总统选举法,规定总统任期10年且可连任。一连串政治动作下来,袁世凯虽无皇帝称号,却已握有实质皇帝般的权力。
袁世凯对这份权力仍不满足,他渴望真正成为皇帝。其心思不久被幕僚徐世昌洞悉。徐世昌,祖籍浙江宁波,生于河南卫辉府,出身官宦世家,才智过人且善于结交。24岁时遇见袁世凯,两人一见如故,成为密友。袁世凯后来一路高升,徐世昌的策划和支持功不可没。在徐世昌、杨度等北洋军政要员的推动下,袁世凯如愿以偿,成功登基皇帝。为了彰显新政权的合法性,他定下年号“洪宪”,1916年则称“洪宪元年”。
然而,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个人意志而停滞,甚至不会倒退。袁世凯未曾料到的是,他的皇帝生涯早已进入倒计时。仅仅两周后,云南的蔡锷和唐继尧发动起义,公开通电全国,号召抵制袁世凯的帝制,誓言以武力讨伐,维护中华民国的共和制度。刚刚登基的袁世凯震惊之余,迅速部署兵力。袁世凯认为云南一省兵力有限,自己掌控全国军队,只需派兵便可迅速平息叛乱。他下令调动四川、湖南、广东共计八万大军,从三个方向进攻云南,而护国军兵力不足两万。
出乎袁世凯意料,云南护国军在黔川、湘西、滇贵三大战场屡战屡胜,甚至成功争取贵州加入护国阵营。南方诸省见势纷纷宣布独立,拒绝袁世凯统治。袁世凯陷入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之中。1916年3月22日,形势逼迫他不得不宣布废除帝号,结束这场仅仅维持了83天的短暂皇帝梦。
面对南方省份纷纷宣布脱离,他不禁自问:为何自己手握百万大军,却屡屡败于云南护国军?他自认为远胜清朝历代皇帝,却为何步了清廷灭亡的老路?6月6日,心中满是困惑与忧愤的袁世凯离世。临终之际,他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往昔。
1859年9月16日,河南项城的一间简陋屋子里,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寂静。中年男子急忙将婴儿抱入怀中,望着那张酷似自己的脸庞,满心喜悦。此人名叫袁保中,是当地豪族,家族世代为官,族长袁甲三曾任漕运总督。正值袁甲三平叛成功,袁保中便给这个儿子取名“世凯”,未曾料到这个孩子未来将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。
少年袁世凯酷爱读兵书,痴迷军事,尽管遭周围人的嘲讽和不解,他依旧坚信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。他两次科举落榜,毅然决然选择投军,踏上了不同寻常的军旅生涯。投效山东淮军将领吴长庆后,他迅速适应军营生活,内心怀揣着“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的豪情。
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军乱,袁世凯在援朝军中表现出色,士气大振,成功擒获叛乱首领李罡应。战功卓著的他随后被任命为帮办朝鲜军务,开始将书中理论付诸实践,训练出一支训练有素的新军。甲申政变爆发时,他率新军击败日军,声名鹊起。然而,因日本的挑拨诬陷,袁世凯被召回国内,转而被李鸿章重用,担任朝鲜大臣,全权负责朝鲜事务。
1894年东学党起义爆发,日本再度侵朝,袁世凯无力抵抗,被迫回国。此后,他结识了康有为、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,深信变法能救中国。甲午战争失败,维新运动高涨,光绪帝启用维新派,袁世凯负责组建和训练一支新军,成为维新派的核心军事力量。
1898年戊戌变法风波中,袁世凯面临选择。维新派谋划劫持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帝,袁世凯虽然犹豫,仍表示支持。但慈禧先发制人,镇压维新派,袁世凯迅速背叛了维新派,获得慈禧一党的信任,从此政治地位大幅提升。1899年他成为山东巡抚,1901年继任李鸿章署理总督及北洋大臣。清末新政期间,他整顿军队,扩大北洋军规模,逐渐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军政集团。
1906年感到朝廷忌惮,袁世凯主动辞职,暂时隐退,但很快在朝中重回重要职位。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,袁世凯被清廷召回镇压,实际上秘密与革命党达成协议,促使清帝退位,自任中华民国大总统。
然而袁世凯上台不久,便陷入财政困境。面对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国内经济混乱,他不得不寻求改革。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多次变革,自秦统一六国废除诸侯货币,创立统一货币制度起,到汉唐的五铢钱和开元通宝,再到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